《伙伴关系与全球供应链-NGO与企业合作的战略定位》
出品∶社会资源研究所 翻译∶北京海比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时间:2009-05-08

绪论
本报告是教会发展合作组织(ICCO)和可持续发展专家中心(TCSAD)的合作成果。报告将“伙伴关系”和“全球价值链分析”结合起来,希望有助于NGO与企业构建伙伴关系并从中受益。NGO与企业构建伙伴关系,作为一种发展机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之前,教会发展合作组织曾尝试应用多方利益相关者和价值链的方法来促进经济公平发展。他们与棉花、热带水果和林产品行业的几家公司进行了接触,协助小型生产者进入国际市场。经过长期努力,他们已经在NGO、企业和生产商间建立了多种伙伴关系。他们在行动中发现,伙伴关系如想成功,伙伴组织的思维和工作模式都需要转变,并且有必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可持续发展专家中心开展本项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探讨商业部门、NGO和公共部门的伙伴关系机制。项目组在研究时,特别注重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乃是希望通过调研发现,伙伴关系如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比如减贫。
伙伴关系日益重要
NGO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这一点正逐步为世人所认可。在国内(国际)利益相关者关系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建立伙伴关系正成为潮流。社会的三元结构目前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在经济和市场领域,政府的监管角色正在减退,商业组织的自我管制呼声日高,市场“无形的手”在塑造经济和社会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空间。同时,我们正在见证公民社会时代的来临,各类利益相关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组建起来,填补了政府监管和自我监管的空白,特别是在那些交叉领域。
于是产生了各方利益相关者开展结构性合作的契机。迄今为止,此类合作已在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如大学和医院)、政府与企业之间(如基础设施方面的公私合营项目(PPP)等)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最近,要求商业部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呼声日高,这也迫使他们探索企业的社会使命。与此同时,市场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促使公民社会组织重新审视自己对市场的态度。随着国际问题愈加复杂,利益相关者力量不断变化,彼此目标出现共通和重合之处,企业和公民社会(营利和非营利)层面的伙伴关系正在受到新的关注。然而,利益相关者战略对话必须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行进。企业与NGO间的利益相关者对话意味着两者的关系开始从敌对状态(对抗)转变为建设性合作,也即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兼顾了效率(“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和道德(“做正确的事”),因此有望走向“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伙伴关系对NGO的挑战
理论上,企业和NGO的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并相应决定伙伴关系的效果。企业可以主动就某些议题同公民社会合作,这要求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非常积极的理解。另一些企业的CSR战略倾向于应对型,合作就会比较困难。而有些企业是互动型,从而更可能搭建建设性对话的平台。对NGO而言,伙伴关系的战略定位,不仅涉及NGO面向企业的定位,而且涉及到面向其它NGO的定位。公众会如何看待NGO在伙伴关系中的定位?伙伴关系能带来筹资机会吗?伙伴关系是最好的方式吗?为了实现同样的目标,有没有其它备选方案?此外,NGO还必须对自身进行客观分析,如:与企业合作符合自身的战略定位吗?
企业的社会态度,NGO的定位,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结构性合作的发展潜力。根据双方(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以及NGO对企业的态度是对抗还是合作,本报告把NGO分成十种不同角色。其中之一就是面向伙伴关系的NGO(PONGO)。研究表明,荷兰各家协同资助组织,虽然关注重点各不相同,价值立场亦有分别,但就与企业合作上却是比较一致的。制定可持续伙伴关系战略,需要对NGO的战略方向、组织愿景、知识技能和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估。
利益冲突和利益协同在伙伴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在我们的理想中,利益协同比利益冲突更好,但实际上两者同等重要。如果给予利益冲突同等的重视,合作便可称为“批判性合作”。本文除将阐明合作关系中利益和策略定位的多样性之外,还强调如果双方都作出充分承诺??比如就哪些问题建立常规沟通渠道,哪些方面加强联系与合作,哪些方面的合作应该正式化并细化责权利,哪些方面双方应坦诚相待等等??那么伙伴关系就可能实现双赢。本文从企业和NGO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就是希望加强双方合作关系的基础,发挥各自优势,并帮助NGO在市场主导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根据合作强度或合作水平的不同,伙伴关系可分为慈善型伙伴、交易型伙伴和战略型伙伴三种。伙伴关系的规模可能不同,比如可能涉及大量利益相关者,甚至横跨不同的国家。另外,PONGO又可分为四个子类:捐赠者、协调者、能力建设者和技术专家。实际上,一些PONGO也可能同时扮演上述四类角色。作为协同资助组织的最佳角色应该如何搭配,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伙伴关系与全球价值链
迄今为止,对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的研究仍很有限。伙伴关系不仅旨在实现共赢,也旨在以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增进社会效益。这是一种新兴事物,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发展中国家在伙伴关系中的机遇和风险,可以使用价值链方法加以分析。在价值链中,货物从生产到交付市场的过程被分为附加值不断累加的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发挥作用。价值链分析方法不仅能用来分析商品和服务的盈利前景,还有助于挖掘NGO与企业构建伙伴关系的潜力。
相应地,我们需要描绘价值链不同阶段的主体结构图,以及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状况。价值链分段越多、地理分布越广,对其发生积极影响就越困难。另一项任务就是了解价值链的权力集中现象,即哪些阶段为哪些“核心”主体所控制。如果全球价值链中没有一个国际核心主体,要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提高附加值和/或提供市场机会就将会非常困难,尤其是对本土NGO而言。另外,需要研究关于价值链制度层面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障碍,如全球价格趋势和全球贸易的规则条款。再则,价值链的财富分配公平性也是重要议题,虽然关于公平的量度仍十分困难,但它常常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具体合作细节。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供应链核心主体和NGO应参与到利益相关者战略对话中,对伙伴关系的潜力进行分析,评估面临的困难,发现共同利益点,界定关键成功要素,总结双方预期并实施管理控制。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框架,整合价值链和伙伴关系分析,可以推演出NGO在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可以承担的作用和角色。将分析框架应用到具体的NGO身上,我们就能发现该NGO在伙伴关系中的“战略契合点”。
|